51看书网

繁体版 简体版
51看书网 > 核武皇帝 > 第193章 战略

第193章 战略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利用这样的一个有利机会,国会内部的帝党派议员乘机调整临时宪法草案中的部分条款。在1911年7月1日正式通过了《中华帝国第一宪法》,《第一宪法》的条款是非常有利于皇帝的。不仅正式的在法理上承认了皇帝对军事的最高统治权和指挥权,同时继续授予皇帝训政权。

训政权是很厉害的一个东西。有了这个权利,皇帝随时可以解散国会,罢免政府内阁,在战争、动乱、分裂等特殊局势中,皇帝还有权依据训政权重新组建临时内阁。

除此之外,中央内阁政府中的军事和情报机构也归属皇帝直接训政。并且拥有任命中央法院最高**官的权利。

简而言之,在20世纪前十年的各个君主立宪制帝国中,俄国沙皇拥有的实权是最高的,中国皇帝紧随其次。第三是德皇,而日本天皇实际上并无真正的权利,只是地位无比崇高,并且拥有整个国民和军人阶层的集体狂热效忠。

和沙皇的差别在于,沙俄杜马的国会议员都是沙皇任命的贵族阶层,而宋彪身为中华帝国皇帝只拥有不足国会议员总数1/3的直接任命权,即在每个省平均“推选”两位国会议员的基础上,帝国皇帝则有权按省再“选任”一名国会议员,在中央,帝国皇帝有权决定5名资深议员、7名陆军议员、3名海军议员。

只是和德皇相比。中华帝国皇帝的实权肯定还是要更大的多。

《帝国第一宪法》在国会正式投票通过后,宋彪也确定在7月15日正式登基称帝,在此之前,他开始搬迁到紫禁城内部居住。

宋彪的计划是在北京南侧的房山县、大兴县建立新的京都区,作为中央政府、军事、情报机关和其他全国性社会机构的总驻地,而北京则是名义上的首都,并不实际承担太多的政治任务。

只是临时也搬不过去,建立新京都是要花钱的,而中央政府已经欠了一屁股的债务。虽然建设皇宫的经费可以由宋彪自己支付,但那也需要六七年的时间才能初步建成。

通州肯定不适合中央政府和皇庭长期暂驻,正好这段时间里,京师内部已经肃清完毕,宋彪最终决定将中南海作为皇庭的长驻地,他和家庭住在原先的摄政王府,在中海地区办理公务。

因为他坚决不想迁入紫禁城,唐绍仪绞尽脑汁,将原有的摄政王府的围墙扩建,将紫光阁和时应宫划入皇庭,继续拆了庆王府扩建,将紫光阁扩建出东西两阁,时应宫扩建为宣政园,原先还未完工的摄政王府也继续建完,改称西庭,新扩建和新建的紫光阁、宣政园、裕丰园则统称为东庭。

紫光阁扩建之后归属内廷总署的集中办公区,以及较为正式的接待外宾之处,宣政园是宋彪日常办公的地方,裕丰园则是紧邻中海的景观花园。

在7月15日正式登基之前的一个月,宋彪举家迁入中海西庭居住,中央内阁政府早在年初就已经搬迁到南海和周边办公,国会在玉渊潭临时开会,一切都已经准备就绪,只等正式登基,

内廷总署的第一任内廷总长是袁金铠,内廷侍卫总长是张富田,内廷总礼官是章炳麟。

该准备的工作都已经准备好了,外相欧阳赓回来之后,同各国公使交涉后,再经宋彪同意,就提前安排主要的几个大国公使提前正式觐见皇帝。

在具体的排序上,因为俄国派遣米哈伊尔大公亲自抵达北京祝贺宋彪登基,自然是无可非议的排在第一位,德国外交大臣沃恩.哈道宁排在第二位,英国公使朱尔典爵士排在第三位,其后是美国和法国。

即便是这样的排位顺序都已经是很尊重英国了,毕竟前面是大公和外交大臣亲自抵达北京,而且是俄皇和德皇的特使身份。

单独抽出两天时间分别会见了米哈伊尔大公、德国外交大臣后,宋彪才在第三天上午接见朱尔典爵士,下午则要见美国总统威廉.塔夫脱派遣的罗克希尔特使,晚上再会见法国公使。

宣政园是拆掉了庆王府修建的新园子,按照常规设有御书房、怡华堂、资政阁、枢密厅、内侍厅、会客厅、会议厅和西花厅。因为地段有限,布局都较为紧凑。最后将另外设计的裕丰园都挤到了中海的湖面上,临湖修建。

这个宣政园的设计是宋彪亲自过问的。相对而言是很合乎他的要求,御书房和怡华堂相互对通,宋彪平时就在御书房处理一些公务,闲时去怡和阁休息午睡,资政阁则用于处理较为正式的事务,比如接见内阁官员。

因为时间安排的非常紧密。宋彪将会见的时间安排的很早,上午用过早膳就在张富田的陪同下步行走到庆丰园的资政阁,而朱尔典公使来的比宋皇帝还早很多,一大清早就在会客厅等待着。

虽然实际权利介乎于沙皇和德皇之间。宋皇帝身边安排的近臣并不多,远不能和明清两代的皇帝相提并论,内廷总局的秘书局距离他还是最近的,陈其美这个人还是不错的人才,宋彪也破格提拔他担任新的秘书局局长,整个秘书局就在枢密厅内办公。

宋彪直接去了御书房,昨天会见米哈伊尔大公和德国外交大臣哈道宁都是在这里,继续在这里接见英国公使也不算是施礼。

等内侍官将准备工作都做好,一等内侍官蒋作宾才将朱尔典公使领入御书房。

进入御书房,朱尔典上前躬身行礼。奉上英国首相的外交信函,以政府名义提前祝贺宋皇帝登基,将信函收下来后,宋彪这才让蒋作宾给朱尔典送上椅子。

规格上还是一如过去,公使享受有扶手而规格低一级的红木椅。

此时的朱尔典还是未能和帝国外相欧阳赓就中英问题达成一致,心中也不是很有把握,所谓他和皇帝陛下的私人友谊,现在看来也早已化作春泥,被那一场战争打得毫无任何价值。

朱尔典爵士恭谨的坐下来。道:“尊敬的帝国皇帝陛下,请允许我代表大英帝国首相赫伯特.阿斯奎斯阁下向您表达恭贺之意,同时向您表达关于首相希望两国进一步扩展友谊和合作的祝愿。”

宋彪微微颔首,道:“中英两国都是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之一,两国的合作对于世界的稳定有着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朕也希望如此。”

他说的这些就纯属客套话,现在连鬼都知道中国和德国的关系非常密切,也可以说是游走在俄法同盟和德奥之间,究竟会倒向哪一方还是未知数,但绝对不会有英国什么事。

朱尔典爵士当然很清楚这一点,可谁也不能捅破这些事。

中英现在的问题实在是有点太多了,中国要求英国放弃除香港殖民地之外的一切在华特权,放弃庚子赔款,英国则是断然不能接受。

宋彪和外相欧阳赓当然也清楚想让英法俄德这些国家放弃在华特权根本是做不到的事,可他们之所以要如此强硬的对各国正式提出此事,只是要充分利用中日辛亥战争的影响力,乘机争取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尽可能通过谈判削减各国在华的特权。

想了想,宋彪索性就站起身走到大厅里,朱尔典爵士也匆忙礼敬的站起身陪同。

宋彪微微抬手示意朱尔典爵士陪他一起前往西侧的花园里,御书房东侧是供宋彪午休的怡华堂,西侧则是一片假山花园,有一条装着玻璃窗户的封闭走廊。

宋彪就在这条走廊里停下来,让人另外准备了茶几和藤椅,坐在这里观赏风景之余点上一根烟,为朱尔典爵士提供一盒雪茄和一壶祁门红茶,道:“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有句古话叫‘进门就是客’,按照道理,既然你前来恭贺朕登基正式称帝,朕对你自然要客气一些,有些不好听的话就不说,可若是这样,咱们也说不了什么正经事。要说朋友,朕和你也算是朋友,所以,朕就不和你藏着掖着,咱们有话直说吧。关于德法等国邀请我国进一步合作,甚至是结盟之事,朕的回答都是统一的,谁愿意先放弃在华一切非平等的特权,和我国签署友好条约,那就先和哪一国展开全面之合作。身为老朋友,朕可以告诉你的,也允许你转告贵国首相的话很简单,如果英国最先迈出这一步,我就能保证英国在和我国的合作中所占据的优势及收益远高于此前。当然。朕知道英国不愿意放弃所谓的各种特权,想着法子歧视我国。想着法子让我国继续臣服于英国,成为英国在世界霸主地位中的踏脚石。那朕的选择就只能和德国拆借一亿英镑的借款用于军费,等到英国真和德国开战,朕的选择就只能是用两百万的陆军横扫亚洲,从上海租界和香港一起路打到新加坡,再绕道中亚打向印度。”

说到这里,他想到了一句名言。此刻真是心有同感,看似平淡的提醒朱尔典公使道:“中国人是穷了点,打起仗还是不怕死的。中国是弱了点,好歹还有四亿人口。只要有人愿意出枪出炮,一千万的陆军还是可以组织起来的……一千万陆军而已,这么多的人,没有什么大问题,至少朕是可以做到的。”

朱尔典公使吓了一惊,他倒宁愿宋皇帝别将他当朋友,别说这么真实的话,话说他倒是相信宋皇帝这个人真要是发起狠来,指不定就真能组织一千万的陆军。

别的不说,中日辛亥战争之中。东北军包含民兵、民夫的总动员不就接近三百万人的规模吗?

中国人口太多,面积太大,只要上来一位真正像宋彪这样的皇帝,敢于下定决定和外国决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敢于盲目迎战,这毕竟不是一个日本那么简单,这是一个幅员辽阔,并且有四亿人口的国家。

宋彪想说的都说完了,淡漠的看着窗户外的风景。抽着烟,他没有太多的表情,意志却是如此之坚定,根本不容别人质疑。

朱尔典公使能说什么?

他只是一个小小的驻华公使,在如此程度的威胁中,他什么话都不能说。

思量良久,朱尔典公使才道:“陛下,请您务必相信我国有非常大的诚意改变两国目前的外交和政治上的僵局,只是我们都知道这个世界很难有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的可能性,所以,请您务必有耐心和信心,我相信我国和贵国一定会在几年内逐步解决所有的前朝遗留问题。”

宋彪沉默。

良久之后,他和朱尔典公使答道:“你可以认为朕的话有很多愤怒之话,所以在实际的行动中,朕必然会更加谨慎、稳妥和保守,不至于过分的激怒贵国,但你也必须相信这是朕心中的真话。事实上,朕所能做到之事,可能做出之事,恐怕是远超乎你和贵国的想象范围。”

说到此处,他稍加停顿的又继续补充道:“分步走是可以的,只是要看迈出的第一步有多大,是否足以能让我国暂时感到满意罢了。”

话虽然是这么说的,宋彪其实并无真正的信心,也并不相信英国这样一个已经日渐迂腐的天朝上国会最快的时间反应过来,这不可能,站在全世界最高利益的顶端,英国时刻想做的都不过是维系它的世界霸主地位和在全球每一丁点的特权利益而已,只有那些真正执着于进攻,并且渴望成为世界新霸主的国家才会貌似公平公正的最快做出反应。

这个国家不是德国,就是美国,绝不可能是在华利益最多的英法俄三国。

和朱尔典公使会晤之后,这天下午,宋彪继续接见了美国总统特使罗克希尔先生,此时的罗克希尔正在沙俄担任公使,临时被撤换回国,即将在这个特殊的阶段再次担任驻华公使一职,众所周知,罗克希尔和宋皇帝确实有着非常特殊的私交,来往密切,并且熟悉中国文化,能说一口很流利的汉语。

在此之前,美国现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曾经考虑继续委派前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先生担任特使,最后还是安排新上任的罗克希尔公使担任这一职务,但这不代表美国就会忽视中华帝国,恰恰相反,作为金元外交的缔造者,塔夫脱总统迫不及待的想要推动中美金元外交的发展,以此扩大美国资本的对外输出和在华利益,同时也要平衡英法等老牌帝国在亚洲的影响、利益。

这天下午,宋彪和罗克希尔特使会晤之后,两人谈了很多实际的可以立刻付之行动的改变,并且很快就确定重新签署《中美友好互惠战略合作条约》。在这一条约中,宋彪很敏锐和创新的使用了“战略”一词……是一个很特殊的词汇。源于希腊语中的……东罗马帝国皇帝莫里斯在公元580年曾经撰写过一本高级军事将领教材。名为《将略……意思为“统帅的艺术”。

在西方,战略一词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偏向于军事领域,虽然这一词汇在19世纪后期就逐步延伸到其他范围使用。

中美两国同意使用这一词汇,表面上是国家之合作,某种程度上却强烈的对其他各国表明在军事上的战略合作是重要的。

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曾经是美国第一任的菲律宾总督。在其担任陆军部长期间访问日本,和日本当时的首相桂太郎签署协议——《塔夫脱-桂太郎备忘录》,以美国承认日本在朝鲜的特殊权益为前提,换取日本对菲律宾安全的承诺。当时的日本海军刚击败无比强大的俄国海军,正处于声誉上的高峰点,连美国海军也必须谨慎对待他们的威胁。

只是这份协议的价值并不是特别大,日本和美国在夏威夷群岛和太平洋其他岛屿上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日本积极推行的太平洋移民政策正在威胁到美国对夏威夷群岛的控制。

在罗克希尔的强烈倡议,以及宋彪的亲自游说下,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开始采取扶持中国的政策,以此来平衡日本的海军威慑力,同时巧妙的通过中国来牵制英法俄等国在亚洲的政治势力,而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也完整的继承了这一政策。

关于这份《中美友好互惠战略合作条约》。在平壤之时,宋彪已经和西奥多.罗斯福特使基本达成了一致,此时只是进一步确认,按照这一约定的新条约,美国将会放弃在华的一切特权,放弃庚子赔款,并和日本一样将此前清政府已经赔偿的部分设立一份教育基金,用于资助中国在美国的留学生计划。

所谓放弃在华的一切特权只是名义上听起来特别震撼而已,实际上。通过新的条约,中美两国还是相互给予最惠国通商待遇,相互承认在对方国的投资合法权和通商权,中华帝国则承诺按照东三省时期的先例,全面开放中国市场,允许美国资本投资中国内陆,设立涉外国民法院,依据中美两国承认的国际通行法规管理美国在华公民。

在《互惠条约》中,美国对中国的部分农产品和一部分初级工业品给予特殊的优惠关税待遇,特别是将生丝、茶叶、瓷器等中国传统出口产品收取最低的关税,而中国则保证对美国的机械、电气、通信、船舶、汽车等新兴产业,以及小麦、马匹等美国优势农产业收取较低的进口关税。

此外,两国在技术转让协议上签署专门的备忘录,以利于中国从美国统一购买专利技术和设备,引入新技术。

在金融合作上,美国承诺在未来十年内,每年对华提供2000万美金的低息政府贷款,用于教育和农业项目,以及支持中国实施金本位的外贸制度,两国的国际贸易用美元对中国金圆券的汇率结算,而美国也支持中国金圆券的金本位价值。

这可以说是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推行美国金元政策在国际范围内的第一次重大成功。

在真正的战略层面,中美军事交流将会进一步扩大和正式化,美国海军学院和弗吉尼亚大学军事学院都将公开增设中国留学生,并在海军层面扩大合作交流,帮助中国建立新式海军,中国将定期委派海军舰队在美国海军基地集训,美国也将向华派遣正式的美国海军顾问团。

在这份《互惠条约》之外,威廉.霍华德.塔夫脱总统也承诺会尽力推动共和党在国会内通过新的法案,以平衡《排华法案》的不利影响。

某种程度上,这还不是一份真正平等的互惠条约,比如说美国公民在华基本只需要遵守英美法律体系的制约,而中国公民在美国则要遵守美国法律的约束,双方处于不对等的一个环境中,但在企业层面,双方是对等的,美国企业在华遵守中国法律,中国企业在美则要遵守美国法律。

但考虑到中国的法律体系正在以英美法律体系为蓝本,不断向前推进和发展,宋彪并不是很在意这个不平等之处,至少美国放弃了在华的很多歧视性的特权,包括在内河行驶权,以及美国在上海的租界。

同时,中美决定发出了一个联合声明,建议其他国家也放弃在中国清王朝时期获取的各种特权,和新的中华帝国政府平等外交,中美提议在沿海地区设立多个国际公区的条款作为缓冲,在该国际公区中,外国人在华依据英美法律管理,进入非公区的内地则接受中国法律管理。

以上海国际公区为例,英法租界合并到这一公区后,依旧采取国际公区董事局的管理模式,税收则用于本地。(未完待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